5月12日,习总在河南省南阳市考察时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都是靠中医药治病救人。特别是经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非典等重大传染病之后,我们对中医药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们要发展中医药,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
传承发展中医药产业,中医药大省河南责无旁贷。河南中医药发展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近年来,河南中医药产业守正创新,由“做大”向“做强”昂首阔步地前进。
南阳医圣祠的长廊上,一组石刻描摹出“万世医宗”张仲景悬壶济世的脚步。他开中医中药之先河,穷尽一生写出的《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方论》等著作,在1800多年后依然熠熠生辉。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我国在预防、治疗、康复各阶段广泛应用中医药,古老的中医药为抗击疫情屡立战功。起初,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中国筛选出“三药三方”,这“三药三方”正是从《伤寒杂病论》等古典医籍的经方基础上化裁而来。
传承发展创新中医药,河南的优势得天独厚。“豫地无闲草”,河南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带,是“北药”的南界,“南药”的北界。特殊的环境造就了河南道地药材的优异品质,形成了河南中药材的核心优势。
当前,河南省中药材的产量、种植面积均居全国前3位。最近3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从400万亩持续攀升到500万亩。伏牛山的丹参、柴胡,怀药的怀山药、怀地黄,大别山的玉竹、茅苍术、白术等等,都在业内有口皆碑。
著名中药材种植专家、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高致明说,河南发展中药材产业,文化底蕴深厚,群众基础广泛,自然禀赋独特,产业发展基础较好。而且,它不与粮食作物争地,绝大多数中药材具有抗逆性强、耐瘠薄土壤且经济效益显著的特征。
得知习总来到南阳,考察了艾草产业,陈增喜激动不已。曾任南阳市宛城区科技局局长的他,是南阳最早关注艾草产业的人之一,也见证了艾草产业在南阳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产业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艾草也是一样。”陈增喜说。20世纪90年代,他跑遍了信阳、驻马店、平顶山等周边地区,收集整理了200多个野生艾草品种,并从中选育出适合南阳种植的品种:宛艾1号、2号等共5个品种。
“这些品种通过科技创新,抗病性强,产量高,有效含量高。”陈增喜说。有了新品种,南阳市大力借助科研创新推进艾草种植、加工、研发、体验等全方位发展,打造艾草全产业链,加速艾草传统加工向新型工业化转型。
围绕艾草产业,南阳还取得了一大批创新成果。新研发的智能全自动卷条机,比半自动卷条机提高功效6倍多;围绕提高质量和效率,改进了制绒工艺,还研发了自动分拣艾粒包装机、机器人艾叶喂料机等。
此前,南阳市政府出台了《南阳市艾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3年)》,提出实现“世界艾乡”的发展目标。现在南阳艾草产品已达6大系列160多个品种,获得专利证书100多项,把这株小草“吃干榨净”,真正变成幸福草、致富草。
据统计,目前南阳百人以上的规模型艾制品加工企业有70余家,干艾叶年吞吐量大约22万吨,10多万农民从种植、采收、加工、销售这个基础产业链中收益。
科技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关键,回顾中医药发展的历程,中医药现代化研究起着引领和推动作用。
河南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几年来,河南省科技厅围绕提升南阳艾草等中医药产业发展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先后实施省级重大科技专项2项,建立省级技术创新中心1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重点实验室2家、中药材科技产业化示范基地6家,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难题,提升了南阳中医药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2017年发布的《河南省“十三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河南中医药强省建设要初见成效;到2030年,要全面建成中医药强省。
经过几年努力,河南中药材种植面积及产值稳居全国前列,人才、资本、技术、信息正加快向中药材产业聚集。
“下一步,省科技厅将围绕南阳艾草、山茱萸、辛夷等主导产业,整合科技资源,从科技项目、创新平台、科技人才、科技合作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加强科技攻关,加快成果转化,提升创新能力,为推进南阳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建设中医药强省作出贡献。”该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