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高和桃李的业务模式非常相似,因此所长一般喜欢把它两挨着讲,两者可以互为参考,理解了桃李可以更好...
立高和桃李的业务模式非常相似,因此所长一般喜欢把它两挨着讲,两者可以互为参考,理解了桃李可以更好地理解立高,理解了立高也能更好地理解桃李。
不论桃李还是立高,都是中央工厂+配送模式,一般工厂配送范围在300公里左右,一方面保证面包的新鲜,另一方面使运输效率最优,从而达到成本最优。
不过,桃李配送的是便利店和商超,做的是平均终端零售价五元左右的短保面包;而立高配送的是烘焙门店以及有自营面包的超市,终端零售价在10-30元区间,做的是“新鲜”,和桃李的消费用户群正好错开。
咱们先不看今年上半年的情况,毕竟今年上半年因为上海等地方疫情过于严重数据有些失真,近几年,立高的业绩显然比桃李更有爆发力。
这归根结底是由它们的属性决定的,昨天的文章中所长有讲,桃李想开拓一个新市场,就得先在新市场默默教育几年,市场培育到一定程度再把工厂开过去,这是C端有半径限制的消费产品需要面对的普遍问题(巴比食品这个卖包子的也是如此)。
当然啦, 这种偏区域性经营的模式,难以进攻的反面就是极易防守,在相关企业已经经营得很棒的优势地区很难被外来竞争对手干倒。
而立高呢,只要下游大客户接受了它的产品,放量就非常快。我们仔细看下图,如果大家对山姆会员店(沃尔玛的仓储店)比较了解就应该知道,这两年山姆的麻薯是火出了圈的,而山姆麻薯背后的供应商就是立高(沃尔玛、盒马等超市的新鲜面包基本都是由立高这样的供应商提供,商超简单加热或烤一下,基本不可能全程自己做)。
我们看,在麻薯等产品的带动下,沃尔玛在立高的采购金额增长非常迅速、惊人(今年一季度,盒马也跻身成为立高的前三大客户)。
这就是To B模式和To C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一个空白市场,打C端的企业,经常需要较长期的用户教育,然后逐渐放量,这个时候产能也必须要跟上,所以,我们看到的全国性消费龙头基本都是渠道、营销、生产、产品力全能型选手。
而B端难在进入,只要能打进B端供应链,B端用户相对来说会比较长情,只要接受了相关产品且觉得不错,放量就会非常快,这时候,唯一限制企业收入增长的只有产能,这点也可以参照一下医药行业的CXO。
虽然近两年立高业绩放量很快(咱们先暂时不说今年上半年,毕竟太特殊,下文再讲),但它面临和桃李面包同样的困境,即利润跟不上营收,这里面,最根本原因在于上游原材料的凶猛涨价。
我们看下图,油脂、糖类的价格2021年简直是涨到了天上,今年一季度糖类价格有下降的趋势,但油脂不仅没降还猛着涨。而立高的成本里面,直接原材料占了近80%,所以,这两年利润跟不上营收就成了一种必然。
至于提价,这点能看出To B 和To C 的区别。一般而言,面对原料上涨是否要提价的选择,To B的企业往往会比C端企业更谨慎,毕竟,B端客户爸爸规模太大,话语权太强,比如立高的第一大客户爸爸,就是价格屠夫沃尔玛。
所以,立高应该是能不提价尽量不提价,而这方面,桃李面包提价的底气就会足一点,提价已经在进行了。
今年上半年,原材料价格依然高企(甚至油还在大幅度上涨),再叠加新鲜烘焙店的主要消费地区如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疫情反复,不少门店面临停业等情况,下游消费不畅也影响到了上游企业,所以,今年上半年开始,立高的营收也开始承压了,今年上半年,立高实现营收13.24亿,同比+5.76%,净利润7039万,同比下降48.53%,和立高业务几乎一模一样的南侨食品,业绩也是一样的糟糕(上半年收入14亿,同比增长4.7%,归母净利润1.25亿,下降35.7%)。
额外插一句,通过对比也能看出桃李面包、巴比食品这种客单价低的东西刚需性更强,在疫情期间,业绩韧性比起立高这种稍高端的可选消费就显得更强。
如果排除疫情反复及原材料上涨等短期外界因素,同桃李一样,立高的长期逻辑还是非常顺畅,国内烘焙业不断增长是大趋势,而立高目前是冷冻烘焙行业绝对龙头,不论产品力(丰富SKU、不断推陈出新的能力)、渠道力(下游客户资源)还是产能,都处于行业最前列。
一方面,国内烘焙行业不断在扩容,另一方面,冷冻烘焙行业集中度还较低,而立高目前龙头优势明显,未来长期增长可期。
去看看它二季度的前十大股东,更是有惊喜,机构对它真是偏爱,退出了一些,又有一大批杀进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